Re: President Barack Obama's inaugural address

Posted by futari on 2009/1/28 16:30:25
Quote:

futari
thanks your wish
i will cheer up
i also want to know
what's your opinion the address ?
the taiwanese i know
so if you tell me your opinion
i will return taiwanese mean for you
cloud1232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激情奧巴馬難再現﹖

【明報專訊】
考考大家,在奧巴馬的就職演說中,出現得最多的英文字是什麼﹖很多人想當然會以為是「change」,對不起,大家錯了。

你或許完全不會估到,「change」這個字竟然只出現過兩次,而且是在同一句句子當中:「For the world has changed, and we must change with it.」這句不單止不是演說的核心,更說得頗為被動,絕不是以慷慨激昂的形式說出,與選舉時比較,完全是兩回事。

在就職演說中出現得最多的,其實是「nation」這個字,共15次。Nation是傳統上共和黨和美國右派最喜愛的用字之一,估不到今次卻由奧巴馬再三娓娓道出。

順帶一提,在對上一次就職演說中,小布殊用得最多的,卻是「freedom」一字,由右派講「freedom」,是否真的與奧巴馬有點異曲同工呢﹖

講權利、講自由,這是民主黨和美國左派的傳統; 相反,講人倫、講道德、講家庭、講國家、講責任,就是共和黨和美國右派的傳統了。有趣的是,到了發表就職演說時,為了修補上一階段因選戰所造成的傷口,當選的總統,時有來一記急轉彎的 --- 選前選後兩套語言。

例如甘迺迪,在1961年,便發表了那經典金句:「不要問國家能為自己做些什麼,而要問自己能為國家做些什麼。」當大家在稱讚這經典金句的文采時,其實亦要記得,這一句完全是右派、共和黨的政治論述和邏輯。

而今次奧巴馬,亦提出「責任年代」(era of responsibility)的相類似概念,要求每個美國人,都要對自己、對國家、對世界負責,說大家要心甘情願地捉緊這些責任,更要相信,沒有任何事情比起全情投入迎接艱難的任務,更能體現民族的精神,這也是作為公民代價與承諾。

或許政壇原本就是這樣:

講「權利」,是選舉的語言;
講「責任」,才是治國的語言。

同樣,
講「求變」,也是選舉的語言;
講「忍耐」,才是治國的語言。

其實奧巴馬從共和黨手上借用的板斧,又豈止這一道,更明顯的,便是篇末的小故事。

我曾經說過,談到美國總統就職演說,如果問我最喜歡的,答案一定是1981年列根提及的那個小兵故事。當時經濟環境與如今一樣的嚴峻,如何能感召百姓共渡時艱,激發他們的信心,成了其最大挑戰。結果列根選擇在結尾時,講述一位名不見經傳小兵的故事和金句:

「其中一塊墓碑下安息着一位名叫 Martin Treptow 的年輕人,他在1917年放下了在小鎮裏當理髮師的工作,毅然參軍,並追隨著名的【彩虹師團】開赴法國戰場。在戰火連天的西部戰線,他冒着槍林彈雨為部隊傳遞情報,卻不幸陣亡殉國。

在他遺體上我們找到一本日記,他在扉頁上以【我的誓言】為題寫下了以下一番話:

『美國必須打贏這場戰爭,因此我將刻苦工作;我將努力拯救他人;我將犧牲;我將堅忍;我將樂觀奮戰;我將竭盡所能;千斤擔子兩肩挑。』

我們今天面對的危機,並不需要我們每個人像Martin Treptow ,以及其他成千上萬曾受徵召的勇士般捨身取義,然而它的確需要我們全心全意相信自己,相信我們有能力成就大業;相信我們只要同心協力,並在上帝的庇佑之下,就一定能夠克服今天的困境。說到底,我們無理由不如此相信,因為我們都是美國這個偉大國家的子民。」

如今面對類似嚴峻環境,奧巴馬一樣用上立國先賢的故事和金句,來激發民眾的信心:

「在美國立國那一年,冬寒刺骨的一刻,一小群愛國者在冰封的河畔,圍攏一堆營火餘燼取暖。首都失陷,敵人步步進逼,雪白血紅。在革命果實正風雨飄搖之際,我們的國父下令把以下一段向民眾宣讀:

『就讓我們告訴未來……在寒風凜冽之際,除了希望和德行之外,沒有其他能夠存活下去……這個城市和這個國家,必須一起迎上和克服共同的危難。』

美利堅,面對共同的危難,在困境的嚴冬之中,就讓我們緊記這些不朽的文字。憑着希望和德行,讓我們再一次勇敢對抗冰冷的寒流,承受來襲的風暴。告訴我們的後代,當我們經歷試煉時,我們曾拒絕讓這個旅程終結,我們不掉頭,我們不畏縮,放眼未來,抱着上主賜給我們的恩典,帶着自由這份獻禮向前走,將它薪火相傳下去。」

只要簡單比較,大家都會發現兩者由概念到行文鋪排,都十分相似,都是用先賢的故事,激發民眾的愛國心,以共渡時艱,難怪當地很多政治評論員,都說今次就職演說的風格,與奧巴馬之前大選時那些作比較,出現了顯著的不同。例如我常常提起的那位David Gergen,他便指出:「the rhetorical part does not match with his previous speeches but the message about remaking America together is just right.」

CNN的另一位政治評論員Bill Schneider亦指出:「Obama's was a cool speech, not a hot speech.」

其實,奧巴馬近日正一再進行期望管理,多次公開宣稱大家不要指望,問題可以在他第一個任內得到解決,目的也是要大家降溫,由熱轉冷,所以,還如何能夠期望他在演說中多講幾句「change」,難道要落得那個說「『馬』上就會好」的台灣總統一樣的收場嗎﹖

可能,總統本來就需要如此,或許,大家再不易看到大選時那個熱情澎湃的奧巴馬了。

蔡子強 (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I share the same opinion as Bill Schneider holds towards the inaugural speech --- "Obama's was a cool speech, not a hot speech."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This Post was from: http://okenglish.tw/newbb/viewtopic.php?forum=3&topic_id=2971&post_id=11192